广州天猫美工招聘

发布日期:2024-07-23 10:35    点击次数:88

电商美工外包网 诸葛亮一生运筹帷幄,为何在火烧藤甲兵时,感慨命不久矣?

三国时期,蜀汉与东吴的互动一直是历史学家关注的焦点。在探讨诸葛亮对东吴的策略时,普遍的观点是采取了“联合东吴”的政策,但其中也存在一小段关系紧张的时期。

不过,有观点对此提出异议,认为诸葛亮晚期的对东吴策略并非简单的“联合”,而是更倾向于“稳定东吴”,这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差异。而且,这种“稳定东吴”的政策最终被认为是失败的。

诸葛亮刚刚步入政坛时,在著名的《隆中对》中就明确提出了“联合东吴”的策略,强调要“与孙权结盟”作为后援。历史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策略的正确性。

从盟友到敌对

正是得益于与东吴的联盟,在赤壁之战中一举击败了曹操,使得原本没有立足之地的刘备得以占领荆州,并且依靠这一联盟,使得曹操不敢轻举妄动,从而顺利地攻占了益州,吞并了巴蜀地区,建立了国家的基石,与曹操、孙权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。

如果没有当初的联合东吴,刘备的势力可能早已被曹操消灭,也就不会有后来的蜀汉。可以说,“联合东吴”是蜀汉建立的一个关键条件,是一项成功的政策。这就是人们经常提到的“联合东吴”时期(建安十二年至二十年)。

由于荆州的争夺,原本的兄弟关系变成了敌对,孙刘两家的关系恶化,最终演变成武装冲突,导致蜀汉失去了荆州,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失败,蜀汉政权遭受了巨大的损失。

对于这段双方关系紧张的时期(建安二十年至建兴元年),诸葛亮所扮演的角色,历来存在很大的争议,许多人对此进行了论述,但由于篇幅有限,这里不再详细讨论。

建兴元年之后,诸葛亮的对东吴政策发生了变化,从“联合东吴”转变为“稳定东吴”,直到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去世。

自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之后,蜀汉的“政事无论大小,都由诸葛亮决定”。可以说,在这段时间里,诸葛亮实际上成为了蜀汉的最高决策者。要研究诸葛亮的方针策略,这段时间的历史事件是最有说服力的。

诸葛亮总结了前两个时期的政策得失,他在上表中说:“过去先帝在楚地兵败,当时曹操拍手称快,认为天下已经平定。然而先帝东联吴越,西取巴蜀,举兵北征,夏侯渊被斩首,这是曹操的失策,而汉室的事业即将成功。然后吴国违背盟约,关羽失败,秭归失守,曹丕称帝。”

在这段话中,诸葛亮指出汉(蜀)的兴盛是因为联合了东吴,而蜀、吴的对立给蜀汉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。正是基于这样的经验和教训,诸葛亮采取了谨慎的对东吴政策,刘备一死,就“派使者到东吴,团结和亲,成为友邦”。

从表面上看,诸葛亮似乎继承了前一时期的“联合东吴”政策。但实际上,他在这段时间推行的是“稳定东吴”的政策,奉行的是中庸之道。诸葛亮有一段话清楚地透露了他的“稳定东吴”思想。黄龙元年,孙权称帝,蜀汉的群臣都认为“与东吴交往无益,而且身体力行地顺从,应该明确正义,断绝友好关系。”

然而诸葛亮独自反对众人的意见,说:“……国家之所以忽略其挑衅行为,是为了寻求战略上的支持。现在如果明显断绝关系,仇恨我们必将加深,就应该调动兵力东征,与他们较量,必须并吞其领土,……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决定的,军队对峙,坐等老去,让北方的敌人得逞,这不是最好的策略。……如果他们不动而与我和睦相处,我北伐时,就没有东顾之忧……”。

从这里可以看出,诸葛亮并不是不想攻打东吴,而是担心“一朝不能决定”,“让北方的敌人得逞”。但他与东吴的交往,也不是为了联合起来共同对抗魏国,只是为了稳定东吴,以求“没有后顾之忧”。这就是说,“稳定东吴”是要求东吴“不动而和睦相处”,而“联合东吴”时则强调的是“共同规划,共同努力”,共同击败曹军。

“稳定东吴”政策的不切实际

这两种思想有着明显的区别。同时,从这段话中,我们可以看出,诸葛亮的“稳定东吴”政策是基于以下两点认识:第一,如果魏国来攻打我们,那么我们与东吴相互支持,联手抵抗,使其无法得逞。

第二,如果我们攻打魏国,就要使东吴不在我们边境制造麻烦,使我们能够集中精力攻击魏国,即所谓的“如果他们不动而与我和睦相处,我北伐时,就没有东顾之忧”。

然而,我们认真分析一下当时的情况,就可以看出这两种认识是有失偏颇的,是对当时国际形势的错误估计。

首先,魏国当时并没有攻打蜀汉的具体计划。魏国的君臣清楚地认识到“吴、蜀虽然是小国,但依靠山水,刘备有雄才,诸葛亮善于治理国家,孙权了解虚实,陆逊了解兵势,据险守要,泛舟江湖,都不容易迅速攻下。”

可以看出魏国并不急于消灭蜀汉,而实际上是蜀汉一直在主动进攻魏国。由此可见,“稳定东吴”政策的第一个认识并不符合实际情况。魏国不主动攻打蜀汉,就不存在什么联手防御的问题。

其次,东吴会不会干扰蜀汉攻打魏国呢?答案是否定的。魏国的实力一直威胁着东吴。由于“蜀远吴近”,魏国因此多次攻打东吴。仅在兴平十七年至二十四年间,就曾五次攻打东吴,只有两次攻打蜀汉。

在这种情况下,兼职美工东吴迫切需要蜀汉帮助其减轻压力,又怎么会去干扰蜀汉攻打魏国呢?更何况蜀、魏两虎相争,必然各自受损,而东吴可以安全地处于两者之间,“只有鼎足江东,观察天下的动荡”,专注于内部发展,保持实力,获得极大的便利,为什么不呢?

我们知道,如果敌我双方势均力敌,第三方的支持,即使是口头上的支持,也可能是决定性的因素。而双方力量相差悬殊,弱方就应该利用第三方的实际力量来打击共同的敌人。

当时“天下三分,中国有十分之八”,蜀汉只“保护一个州”,力量对比是如此悬殊,而诸葛亮只是表面上把东吴视为同盟,并没有实质性的合作,这样的盟友关系又能起多大作用呢?

诸葛亮不会意识不到蜀、吴之间的“唇齿”关系,但对于如何充分发挥“唇齿”关系的作用却没有明确的思想。在这段时间里,蜀、吴有两次同时攻打魏国的行动,但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联手,只是为了获得渔翁之利。

太和二年,诸葛亮利用孙权击败曹休的机会,出兵攻打魏国,散关之战一举斩杀魏国将领王双,嘉和三年,孙权趁诸葛亮出兵武功之时,出兵攻打魏国,迫使魏明帝亲自出征。这两次虽然都没有取得重大成果,但也不是没有收获。

这实际上为联手攻打魏国提供了现实依据。可惜诸葛亮没有从中吸取经验。如果能使蜀、吴统一行动,协同作战,相互呼应,必将使曹魏手忙脚乱,也许“在这个时候,如果同心协力讨伐敌人,那么有什么敌人不能被消灭呢!”

此外,这两次战争也提出了另一个问题,那就是即使诸葛亮能打败魏国,也还要与东吴争夺天下,“在魏国被吞并之后,……那么战争才刚刚开始”以久战疲惫之师对抗安逸之众,胜负之数,谁又能预料呢?这又是“稳定东吴”政策的一个弊端。

“稳定东吴”政策的优点是没有放弃东吴,这是正确的,正如魏国的谋士刘晔所说:“吴蜀各自保护一个州,依靠山水,有紧急情况就互相救援,这是小国的利益。”如果“现在他们自相残杀,那就是天要亡他们了”。

但是,这个政策最大的失误就是没有吸取“联合东吴”政策的经验,没有与东吴的力量联合起来共同对抗魏国,而只是把蜀、吴的联盟当作纸上的联盟,结果诸葛亮虽然六次出兵祁山,但最终因为势力弱小而没有取得成功。

纵观诸葛亮对东吴政策的不同时期,不难看出,早期“联合东吴”时期所取得的成果最丰富,而当时蜀汉的力量较弱,到了后期“稳定东吴”时期,蜀汉的力量大大增强,却没有取得多大成就。这绝不是偶然的。

这从一个侧面说明“稳定东吴”政策是失败的。当然,历史毕竟是历史。诸葛亮之所以采取“稳定东吴”政策,有他的历史原因。我们今天分析研究其政策的得失,只是为了从中吸取经验教训。

三国时期蜀汉在对外关系上,采取了联合东吴攻打魏国的策略。从蜀汉建兴六年(公元228年)到建兴十二年(公元234年),诸葛亮领导蜀汉对曹魏进行了六次北伐战争。

诸葛亮的北伐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,但是纵观三国历史,北伐策略对蜀汉是至关重要的,也具有相当的可行性和合理性,因此北伐策略值得后人进行积极研究。

制定北伐策略的必要性

三国分立的局面形成后,曹魏占据了经济发达、人口众多的中原地区;东吴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称霸,经济发展的潜力也很大;而蜀汉则位于西南一隅,虽然有以“天府之国”著称的成都平原,但大部分地区是贫瘠的山地,交通闭塞,经济相对落后。

在这种形势下,传统的中原中心思想,黄河流域的肥沃和富庶对蜀汉自然具有巨大的吸引力。

刘备在白帝城病逝后,诸葛亮受命辅佐后主刘禅,全权处理蜀汉的内外政事,自然也就根据自己的志向和蜀汉的国情,制定了联合东吴攻打魏国的策略。对于三国中较弱的蜀汉来说,想要生存和发展,北伐是首选之路:

首先,在分裂纷争的时代,只有顺应历史潮流,积极进取,才能有所作为。古今论者都承认汉蜀汉“外处孤绝之地,战士不足五万”,势力疲弱,是三国中最弱小的,特别是在刘备夷陵新败之后,诸葛亮本人更清楚地意识到此时的蜀汉“确实是危急存亡之秋”。

如果不以进攻为蜀汉的生存争取一席之地,那么等待它的只有灭亡,公孙述就是先例。出兵北伐,虽然胜负难料,但毕竟还有一线希望,总比坐失良机,束手待毙要高明可取。

后人评说诸葛亮“在隆中已经知道天下大势最终会三分,但仍然出兵,不这样做,想要三分是不可能的。”(清刘献廷《广阳杂记》卷一)所以诸葛亮要北伐。

其次,形势的发展也不会给蜀汉太多时间来发展国力,从容北伐。蜀汉位于西南,交通闭塞,地寡人稀,远不及拥有黄河流域的曹魏发达。

随着时间的推移,曹魏的实力日益强大,而蜀汉的发展相对缓慢,就实力而言,曹魏最终灭掉蜀汉而成为历史事实。

所以诸葛亮连续北伐,希望在对手与自己的实力差距还没有拉大到无法抗衡的时候,积极争取事情的转机。

如王夫之所言:“诸葛亮心中有全局,知道魏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灭亡,而后主也不可能从一个角落崛起以光复。他出兵北伐,攻击,只是为了防守。……那么蜀汉可以巩固以生存,等待时机以进步,诸葛亮的定算就在这里。”

结语

诸葛亮北伐的策略是恰当的,对蜀汉政治、经济发展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,诸葛亮因此被后世传说、演义所颂扬。

重温诸葛亮北伐的策略,认真总结其经验教训,对于我们今天的决策和实践仍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