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州天猫美工招聘

发布日期:2024-07-23 10:08    点击次数:154

美工兼职 抗美援朝选帅,为何最后选了彭德怀,却自始至终没有考虑刘伯承?

在共和国的10位元帅中,有7位负过伤,其中负伤最多的就是刘伯承了,刘伯承共计负伤9处,严重的有3处,右腿动脉受伤险些丧命,左腿受伤损伤神经,一度不能正常行走,最严重的一次是子弹射入右边太阳穴,眼珠被打飞。

刘伯承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奠基者之一,从1914年北伐开始,到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,再到土地革命、红军长征、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,可以说刘伯承一生戎马、经历战事无数,善于谋略、指挥过千军万马,人送外号“党内孙武”,主席曾称赞他是一条龙,能把红军送过河,足见刘伯承的地位,蒋介石也曾感慨手下无人堪比刘伯承。

那么1950年朝鲜战争,主席为何最后选了彭德怀而没考虑刘伯承作为志愿军总司令呢?志愿军司令的人选,从当时我们开国将帅里来看,综合能力能够胜任的主要有6个人:刘、徐、彭、林、陈、粟,个人觉得没考虑刘伯承赴朝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。

一、年龄和身体

刘伯承出生于1892年,到1950年已经接近60岁,10月份我军跨过鸭绿江时,刘伯承已经是年近花甲的老人了,而且前面也说了,老元帅一身的伤,再加上我们出兵的时候快11月份了,朝鲜已经进入冬季,气温很低,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军委不忍心让刘伯承顶着寒风去指挥作战。

再者说当时其他几位将领年纪相比较都要小很多,而且也都是身经百战,能力上也没有问题。打仗儿这种事对体力脑力都是很大的考验,年纪轻肯定更能扛得住。

不过林彪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由于长期劳累,落下了很多病根,据说后面严重到怕风、怕热、怕光、经常头痛失眠,房间里平常都拉着窗帘,睡觉也不得不挂蚊帐,再加上林彪本就反对入朝作战,也就没去了。

粟裕也是负伤六次,其中两次伤在头部,弹片留在脑子里无法取出。头疼起来的时候是坐立不安,碰都不能碰。

徐向前,在解放战争的时候都躺在病床上指挥了,虽然年纪比刘伯承小了近10岁,但是由于肋膜炎,身体吃不消,去朝鲜也是不合适,所以最后只有彭德怀身体最好(几乎没怎么受过伤),由彭挂帅再适合不过。

二、刘伯承自己的选择
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中央打算让刘伯承接任解放军总参谋长一职,但他认为自己年纪大了,身体不好,位置应该留给年轻人。他选择去创建军事院校,创立国家现代军事体系,将精力全部投入到国防现代化建设上。

他很清楚,新中国成立以后,在我们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走向城市、从革命战争到经济建设,军队由为了夺取政权,变成维护和巩固国家的民主专政,这就给我们的军队提出了实现正规化和现代化的新任务。

当时由于客观环境和条件的制约,解放前军队建设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阶段,兵种少、装备差、编制不正规和制度、作战指挥分散等等,新中国成立后,客观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,全国政权统一,经济基础有了提升,掌握了城市工业和国家资源,军队建设必须进入到高级阶段,即建立多兵种的联合军队,军队要实现现代化。

网上有人说是刘伯承和主席有间隙,所以主席没有考虑他,但我觉得在国家的利益面前,我们伟大的领导人们不会放不下那么一点点芝麻事儿,所以在这里要反驳下网上的言论。

1927年刘伯承参加完南昌起义后,就去苏联学习深造了,3年后刘伯承学成归来,觉得经过学习对民主革命有了很深刻的了解。于是在红军中多次提倡他所学习的苏联经验,这样的思想认知其实是与当时中国的实际相违背的(其实有点偏向左倾了)。

1932年的时候第四次反围剿中,红军内部出现了分歧,激进主义思想涌动,倡导学习苏联的革命经验,主张像十月革命那样先进攻敌人力量强大的中心城市,毛泽东觉得这种主张不妥,在目前敌军和我军力量不对等的条件下,若是求战心切反而会徒劳无功。

结果在10月份中央严厉批评毛泽东的“纯粹防御路线”,说毛是右倾的软弱主义,并对毛的指挥权展开讨论,朱德等人坚决拥护主席在前方主持工作,但是还有一些人表示反对,最后深受苏联革命经验影响的刘伯承选择赞成了那些反对人的意见,全职美工毛泽东也由前线调到后方。

刘伯承当时对中国革命的局势了解的还不是很深刻,他还在报纸上写了文章来反对毛泽东的军事路线。后来随着反围剿的不断深化,刘伯承逐渐认识到了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,对于毛泽东的军事主张越来越认同,同时也不断反思之前自己的错误,在七大会议上也主动剖析自己的错误,所以这应该是刘伯承自己的选择,并不是因为和主席的一些历史小间阂。

刘伯承虽没到朝鲜战场,但是他一直心系前线。从志愿军一入朝,刘伯承就密切注视着抗美援朝战争的每一步发展,他指示宣传部门利用多种形式,宣传抗美援朝的伟大意义,他要求学院的培训部认真收集学习志愿军的作战经验,了解战场上的最新动态,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空间。

学院成立两个月后,由于朝鲜前线的需要,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直接调走了44名学员。这批人求知欲强,吃苦耐劳,有着丰富的战斗经验,这一年5月,彭德怀又提出,再调50名学员和一些院、系的领导干部,充实志愿军各级指挥机构。

刘伯承十分支持朝鲜前线的急需,按要求选调了一批正在学习的学员和在职干部。当这些学员离开学院时,刘伯承叮嘱他们要多写信回来,介绍朝鲜战场的现实情况,并希望他们在战争结束后,再回到学院深造,完成未完的学业。

1951年,学院召开了三次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经验报告会,后来又邀请志愿军的部分将领报告战役中的经验、战法。他赞扬这些报告给全院“上了一堂生动的政治课,上了一堂实际的军事课。”刘伯承还将前线寄回来的案例加以整理,在全军进行传阅学习,作为研究朝鲜战争的重要资料。

在对院校条令的过程中,力求做到结合军队战争实践,特别针对我军干部文化和科学水平较低的特点,要做到深入浅出,通俗易懂,为了尽快将条令修改好,刘伯承经常一手拿着放大镜,一手拿着毛笔,眼睛不住地流泪,眼白挂满血丝,医生让他休息他也不听,他的夫人汪荣华同志劝他休息,他仍然不听。

他说:“我是有休息时间的,在完成了一个任务后,去进行第二个任务之前,就是休息时间。”实际上几年来他还没有完成第一个工作,就在考虑第二个和第三个工作了,其间那里还有什么间隙呢!

正像他指挥作战时一样,“吃掉一个,夹着一个,还得看着一个”。他休息的时间就是他学习外文、看书、读报的时间。

三、指挥战争规模和经历

规模最大的解放战争后期,刘伯承算是参与三大战役的0.4个,指挥人数20多万,林彪是指挥过百万之众的,粟裕也指挥过近50万,和一号强敌去掰手腕,大兵团指挥能力必须优秀;为了对敌美国,我们把解放战争中最优秀的军队都悉数派到朝鲜了,四野的头等主力----十三兵团,可惜43军因巩卫海南没有参战;三野的九兵团,是三野的头等主力,悉数到场,后期23军、24军也都到朝鲜。

而彭德怀当时是我军的二把手,而且在西北地区,是党政军一手抓的地方大员,同时彭德怀的经历和指挥风格也是与这次战争最为契合,毕竟彭德怀是少有的全程高光一直在打逆风局的悍将,朝鲜战场上,志愿军的局面比过去任何一个阶段都更为艰难,需要这样一位善于打硬仗恶战而且作风顽强,军政素质两手硬的统帅。

四、出兵的支持力度

当时有些领导人反对出兵,毕竟迎战的是当时世界上经济实力最雄厚、军事力量最强大的美国,对于成立仅一年、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来说是一个巨大挑战。

对于想要出兵的主席来说,更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说服大家支持出兵。所以,主席需要在军中寻找一个重量级的人物支持出兵,这个人在当时只能是彭德怀。所以,在10月2日会议后,除了派林彪去苏联外,主席亲自让总理派飞机接彭德怀来京开会。

10月5日,主席在会议前,直接接彭德怀到自己的住处,先动员好彭德怀。主席的种种举动,其实不难理解了。一旦有了彭的支持,意味着军中就有了支持出兵的重要力量。1950年10月8日,主席发布命令组建以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。

后面的事情大家可能都比较清楚了,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,中朝军队打败了不可一世的对手,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,我也相信无论是刘伯承在战场后方的运筹帷幄,还是彭德怀在战场前方的指挥作战,他们都是我们祖国“最可爱的人”。